×
外语系课程建设规划
2024-11-28

根据学校《晋中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文件要求,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并推动教育信息化,外语系制定了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价值引领、使命担当与能力养成,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论知识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外语系课程建设围绕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学生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现状分析

当前外语系已建设有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但可能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明确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三、总目标

实施课程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将课程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高质量教材建设等紧密结合,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会贯通,将前沿知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切实提升育人效果。外语系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思政建设: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

提升课程质量:确保所有课程达到合格标准,并力争建设一批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确方向,将培根铸魂育人摆在首位,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五育并举”;抓实抓好思政金课、课程思政,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立志明德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坚持质量为本

以一流课程为标杆,强化课程的“校-院系”两级规划和管理,严格把关新建课程质量,落实课程升级改造与退出停开机制,构建课程高质量保障体系,优先支持能够代表晋院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质量核心课程建设。

(三)坚持产教融合

坚持产教融合,强化“四新”课程、满足“优特新”专业发展需求等课程建设,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

(四)坚持特色创新

立足晋院特色,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数字化教育技术,有效推进课程体系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高挑战度创新型课程及高质量新形态教材等建设,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五、基本要求

(一)课程负责人

每门课程设置1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育教学能力强,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能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领课程团队进行高质量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师德师风端正,协作意识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满足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团队具有创新精神,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践提升课程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三)教学条件

具备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环境、平台、教具,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实验课具备能够支持实验教学的设备与仪器;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开放式课程要求;网络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支撑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六、主要工作

课程体系优化

1.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外语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设置语言技能、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实践应用等模块课程。确保各模块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相互支撑,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更新

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增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

1. 引进与培养

引进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和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团队建设

建立稳定的教学团队,明确团队负责人和成员职责,形成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提升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 教学方法创新

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2. 教学手段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学互鉴。

实践教学环节强化

1. 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形式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如语言实训、模拟翻译、跨文化交际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

1.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

2. 反馈机制建立

建立课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反馈信息。

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六)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和监督课程建设工作。各教研室负责具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工作。

2.激励机制

将课程建设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对在课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