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本科教育教改,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和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改革,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强市、强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德才兼修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育人导向,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特色制度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分类建设,特色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分层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全员参与,示范带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开展育人工作,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学校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建设多层次示范体系,总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学校有特色、专业能示范、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具体目标聚焦“示范”,重点打造专业和课程,5年内,达成以下目标:
1.按照课程思政示范校标准开展建设。力争入围“全省建成3-5个课程思政示范校”之列。结合学校区域实际,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思政示范性高校。(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教务处)
2.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以“四个新”“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各学院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个示范专业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1-2个专业入围“全省建成30个左右示范专业”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3.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构建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门示范课程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2-5门课程入围“全省建成100门示范课程”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4.培育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重要内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5个左右,力争个别团队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教师工作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5.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0-15个,力争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5个。(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四、主要举措
(一)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导向,推进专业思政建设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牵头部门:宣传部;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各研究中心)
2.坚持特色建设,立足地方实际,结合学校定位,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克服同质化倾向,准确定位,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学校特色,争创一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力争走在地方高校前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各学院)
3.研究构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建设指导意见,各学院制定建设方案,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推动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各学院以教学系为单位,专业负责人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高效利用。(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二)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一流课程建设为支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科研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2.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及责任落实制度。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具体制度,突出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突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牵头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三)分层分类进行课程“主战场”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育人环节全过程
1.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教务处、科研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2.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形成育人合力。(牵头部门:宣传部;责任部门:学校各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各学院)
3.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打破界限,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促进知行合一。(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4.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建设。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现实结合;经管法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教育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师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责任感、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培养大国“三农”情怀,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5.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完善课程准入机制,新开课程必须经过试讲、专家认证等环节,严格保障开课质量。根据课程性质,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等各方面的目标,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6.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综合教师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投入、教学方法应用、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课程开展质性评价,重点考察课程设计中育人元素的挖掘、融合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成效性,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化。(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能力,强化教师育人主体意识
1.建设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牵头部门:人事处;责任部门:教师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策文件精神,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教学一线,严格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重要内容。促进专业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助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牵头部门:教师工作处;责任部门:人事处、各学院、各教学部、团委、教务处)
3.实现本科生导师“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根据本科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牢固树立本科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牵头部门:学工部;责任部门:各学院)
(五)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2.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牵头部门:教务处、团委;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3.严格课程考核。对照课程各层次目标,针对性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情况。注重过程性考察,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成员:学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院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二)提高认识,重点支持学校将课程思政列为振兴本科教育,推进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与本科办学审核评估、增设硕士点建设、专业认证评估紧密结合,持续予以推动,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成效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课程思政调整建设研究、工作推进指导和经验总结推广。在一流本科建设等专项经费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给予支持。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在省级教改项目立项、荣誉奖励时,重点予以考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成果,在教学成果奖评选时,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科研处、计财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
(三)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学校各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立足学校实际,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抓实抓好。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学校督导制度,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的积极性,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走向深处。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牵头部门:发规处;责任部门: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计财处、资助中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科研处、各研究中心、计算机与网络管理中心)
(四)健全体系,评价激励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学校教育教改中落细落实。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牵头部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责任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五)分步推进,示范引领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育人队伍,组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率先在部分学院、部分专业、部分课程、部分课堂进行试点,设置课程思政调整专项,资助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典型,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牵头部门:发规处;责任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处、计财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六)经费保障,助力建设学校从思政建设专项经费中统筹考虑,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保障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团队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力争最终实现思政建设省级示范校的突破。(牵头部门:计财处;责任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处、各学院、各教学部)